「老子」一書用的字很古,要表達的又多是抽像的哲學思想,「如果由我去解讀,會否得出有別於現時主流解釋的一些看法?」就是這種躍躍欲試的心態,我一直都打算好好的讀一遍「老子」。
少時看的是蔡志忠的「漫畫老子」。他一系列漫畫化的中國文學作品中,早期的「漫畫老子」、「漫畫莊子」等,效果最好,當中一些字句的解釋,至今我仍認為是最正確的;後期演繹的「唐詩三百首」等,漫畫便淪為襯托文字的插圖角色了。但要真正了解作者的原意,當然便要直接閱讀原文了。──而且應該要選擇根據「帛書本」還原的。
早在1973年時,於長沙馬王堆第三號墓出土了兩份早至秦漢時期的「老子」手抄本,因用以記錄的材料是帛,所以考古學家,便把它們分別稱為「帛書老子」的甲本和乙本。
「老子」一書原本無名,以作者為名;文獻記載中說它分成兩卷,但所謂「道經」、「德經」或「上卷」、「下卷」等的叫法,也是後人所加的。書中內容甚至連分章分節的命名都沒有。古代作品每多這種看來隨意的命名方式,例如說由「子曰:『學而時習之……』」開始的文章便會給冠名為「學而」,那麼由「道可道」開始的一卷文章被稱為「道經」,由「上德不德」開始的一卷文章被稱為「德經」,便十分順理成章了。
「帛書老子」對文學界的影響很深,考據下來,原來很多數千年來傳之有緒的解說,都是建基於錯誤的基礎上的!
原來排序上,「德經/下卷」應該在前,「道經/上卷」原來在後。原來我們經常引用的「道可道非常道」一語原文是「道可道非恒道」。原來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」一句雖然結構上更勝原本,但事實上跟原始的版本文字相去甚遠。原來「無為而無不為」這等高深莫測的「名句」,卻是找遍「帛書老子」都找不到的!
本來以我的目的,應該只直接閱讀原文的,以避免受到別派翻譯在見解上的影響,但我文學底子薄弱,而「老子」書中存在不少同音假借字,也有很多深奧冷僻的用字,不借助別人的學識,我便難以寸進了。
這,又是另一想做而又不知何年何月能完成的事情,先寫下來,以防忘記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